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中国古代的思索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0 15:56:59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这与文化自身的韧性以及从古至今在文化之树上生长出来的果实——文人墨客所拥有的求索精神离不开关系。

历朝历代,文人思索天地物理之变幻,思索一生所学之抱负,思索亲朋好友之情感……前赴后继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思索于社会

对于社会的思索,有如范仲淹这般“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大家可以想象岳阳楼上诗词不绝入耳,岳阳楼下洞庭湖“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美景,洞庭湖旁风生水起、日新月异之繁荣。范仲淹欣慰一笑,为社会之蒸蒸日上而欣,为百姓安居乐业而慰。

也有如杜甫这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社会不惧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在那个盛唐向中唐的转变年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由盛世一时间转向了烽烟起,民心乱的时刻。杜甫对于自己所遭受的苦难熟视无睹,而将自己的心血全都替于为天下寒士请愿,忧国忧民。

亦有如孟子所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种洒脱的思索结果。得志显达之时去造福天下百姓,身处逆境不得志时洁身自好,提升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

老子则劝解世人,认为社会最好的情景应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如若人人皆圣人,自可天下太平,社会才能进步飞速,也体现出古之大贤对于天下之民美好的期望。

二、思索于己身

古代文人墨客们对于检索自身不足“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何以为君子,何以为学真?”的思索极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言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这一句可以说将君子之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后孔子亦言曰:“勿以恶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也规范了何之为君子所为。

对于自己所学,杨万里解读了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说出了“学而不化,非学也”,直言学习到的知识如果不能融会贯通,并不能称之为有意义的学习。而北宋文学家苏轼对学习更进一步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断然不可能将自己看到的知识全都学会,所以应该增加自己眼界去发现新的知识的同时,理性地选择自己应该去学习什么。

一段时间学习没有直观收益也不要着急,经过雄厚积累之后必然会爆发。同时也安慰了那些求索却依旧无出路的文人们,可以说蕴含大才。“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明确了应去学习顺应“道”的知识,也表明了对知识的海洋时刻保持敬畏,不骄不躁。

三、思索于情感

古代人的情感,是重情重义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从孟子的这一言足以看出,古人对于知心朋友的看重。古人对于知心朋友可以说是完全不在乎这个人之前的前世今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只要志同,又何必在乎是否曾经是否相识呢?这洒脱的情感足以见得古人对于友情的思索。

对于自己的志同道合之友,古人们也会好好“呵护”,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气吞江河,霸气侧露,让自己的好友放宽了心,敞开了怀,大步直面未来。这种感情真的让人感觉至纯至简,可爱至极。相对于上面那句大开大合的,亦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般相对更小心翼翼地去安慰好友的王勃,也是可爱非凡。

古人对于亲人的感情更是求索极深,一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足以抵万般思量。哪怕战火纷飞,天下大乱,花费万金依旧渴望将家书送至亲人身旁,以报平安。如若没有万般思索,反复斟酌,又如何写得出这般对于亲情高度概括的诗句呢?

对于自己父母培育自己成才的感激也有思索表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极力赞扬慈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呵护,虽远走他乡,志在四方,但是对于母亲的感激却是丝毫不敢忘记分毫的。

四、小诗文有话说

屈原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候已有《天问》,向天发问,问尽万物之言、万物之理,振聋发聩,可以说是将古代文人那种求知欲与求索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古至今,如果没有那种藏于文化,通过各个时代文人表现出来的求索精神,那中国的文化想必会缺少大半部分灵魂吧!

从小到大,从己到社会,从情感到人生,对一切的求知、求明、刨根问底,而后将自己的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声,通过史籍传承,正如张载所言那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