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植物中的活化石盛开了,一起来看看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01 08:27:23    

惟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又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关于荷花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知识呢?看完今天的推送,约上好友,明明白白去赏花吧!


被子植物里的“活化石”


别看荷花娇娇嫩嫩,它可有个十分“硬气”的称号——活化石



荷花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约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莲属植物就遍布北半球的大部分水域,此时也是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


此时,人类还未出现,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因为气候恶劣的关系,地球灾害频现,很多生命力不够顽强的生物都因为灾害而绝种,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存了下来。这其中就包括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部的中国莲,和漂迁至北美洲的美洲莲。


原始人类出现后,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他们便发现这种莲属植物的野果和根节味道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无毒且可以饱腹。渐渐地,莲蓬就成为了当时人类的食粮。


祖先种荷花是为了吃?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莲开始了进一步地了解。为了方便用水饮水,人们大多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莲主要的分布区域。


我们的祖先种莲花,最初的目的是“吃”。在《逸周书》里就有记载:“薮泽已竭,即莲掘藕。”当时,野生的莲花已经是人们食用的蔬菜了。



莲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将莲花作为观赏物种到园子里,就一定要提吴王夫差。



史书记载,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离宫(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了讨宠妃西施的欢心,特别移种了野生红莲,修筑“玩花池”。池内广种荷花,水畔筑亭廊便于饮茶观赏。


那时候,人们一边吃莲藕、莲子,一边赏花,好不惬意。《诗经》里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荷花的发展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时期。汉以前,中国的荷花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



西汉开始,中国的商业迅速发展,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著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瑾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汉朝“神农”的《本草经》中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东汉的华佗,在手术后给患者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员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等,是中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


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


隋唐以后,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



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


莲蓬为何“颜值倒退”


相信不少朋友都接受不了莲蓬的长相,为何这么美的荷花会结出如此“反人类”的果实呢?



其实,莲蓬并不是莲花的果实,莲蓬的构造是为了适应用水力来传播种子的一种方式。


莲蓬是一个碗状的海绵质花托,花托表面具有多数散生蜂窝状孔洞, 受精后逐渐膨大而称之为莲蓬。每一个孔洞内生有1枚小坚果即为莲子。


莲蓬完全成熟后会从植株上脱落,倒扣在水面上,随着水流飘向远方。在漂浮的过程中,成熟的莲子会从莲蓬上的孔里面脱落下来,沉到水下。在新的一年,条件合适的时候,发育成下一代的荷花。


莲藕为什么会“藕断丝连”?


这是因为莲藕的结构比较特殊,植物运输水分的组织叫导管,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畅通无阻,植物的导管内壁在一定部位会特别增厚,形成特别纹理,有的呈环状,有的呈网状,有的呈梯形,而藕的导管内壁增厚部分连续为螺旋状,称为螺旋型导管。当藕折断时,内部导管并没有真正折断,而是像弹簧一样被拉长,因而出现“藕断丝连”的现象。


这种细丝看上去是一根,如放在显微镜下,会发现其实是由3~8根细丝组成的,宛如一条面纱是由无数根纤维组成的一样。藕丝不仅存在于藕内,在荷梗,莲蓬中都有,不过纤维更细罢了。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