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公孙衍后来的结局(公孙衍曾经是秦国的大良造,为何后来却离开秦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20:15    

公孙衍之所以后来会常年联合六国,一起对抗秦国,最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他的身份。

因为他是一个纵横家。

作为一个纵横家,公孙衍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各国进行发展,不断进行合纵连横。用现代的话来说,公孙衍其实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在每一个国家,都没有自己的股份。这样一来,他自然也可以随时去其他国家工作。

只不过,他做的工作比较特殊,是帮其他国家,对抗自己原来效忠的国家而已。

因为历史背景特殊,所以我们不能用后来的忠君爱国思想,来要求公孙衍。他的选择,其实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经理人跳槽。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换了公司之后,公孙衍当然要为自己的新公司办事。哪怕是对抗前公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公孙衍的故事,其实还得从他在秦国的时候开始说起。公元前333年,也就是秦惠文王五年,在商鞅死后,公孙衍便被秦惠王重用,立下卓绝的功勋后还被任命为大良造,自此开始,公孙衍便积极谋划帮助秦国。

魏国此时刚于齐国打了马陵之战,被齐国歼灭了十万大军。此时的魏国极度缺少精兵良将,正是攻打的好时机。果不其然,在公孙衍带兵攻打后,魏国根本无法抵挡秦军的虎狼之师,只好割地求和。

魏国所割让的阴晋,正位于秦国和魏国的交界处,也就是公孙衍的家乡,这是秦国通向中原的门户河西之地。

战争时期,各个国家对于粮食的管控都十分严格,甚至经常利用粮食问题来抓住对方的命脉。魏国占据河西之地,正是将秦国死死地压制住了,不仅卡死了秦国通向中原的道路,还是迫使秦国只能跟魏国做生意。

秦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国,被魏国剥削欺压,于是秦国历代君主都多次进攻河西,但都没有成功打通这个中原的通道。

公孙衍十分明白河西之地对于秦魏两国的战略地位,中原是各地商品的集散地,控制着各个国家的粮食命脉。只有走向中原,才能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才能喂饱数万士兵在战略上取得主动权。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必须要占据河西之地,才能真正走向富饶的中原。

在公孙衍的带领下,多次与魏国的战争中,秦国都获得了胜利。魏国被迫割出阴晋与秦国修好。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毒刺,算是彻底拔除了。秦惠文王十分喜悦,在得到阴晋后便立刻把名字改成了带有秦国色彩的‘宁秦’。

此后,公孙衍乘胜追击,再度率领大军进攻河西要塞,还俘虏了魏国的主将龙贾,斩首了八万魏军将士。经此一役,秦国已经彻底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惠王只得把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地后,怎能甘心被‘弱秦’反制。

魏惠王连忙派人给公孙衍送去了大量金钱珠宝,是贫穷秦国给不了的。收下礼物的公孙衍,不好再继续带兵攻打魏国,只好跟秦惠王提出,趁跟魏国和好之时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

帮秦国拿下河西之地,战功卓绝的公孙衍一时间备受秦惠王倚重。此刻公孙衍手握大权,一时间风光无限,直到公元前329年张仪和陈轸到了秦国。

跟张仪一样,公孙衍也是魏国人。

张仪听说了公孙衍的话后,告诉秦惠王说:“现在魏国四面受敌,正是攻打魏国的大好时机。公孙衍收到了魏王的小利便忘了公义,让秦国攻打游牧民族,实在是误国之举。魏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它缓过来,秦国怕是不好再对付了。”

秦惠王闻言,如梦初醒,立刻启用了张仪为客卿,对公孙衍愈加疏远排斥。

此时,秦国的第一高官是相邦樛游,第二高官是庶长秦操,而公孙衍已经成为了秦国的第三大高官左庶长了,由于公孙衍四年前在雕阴之战立下的功劳,所有人都认为他一定会是下一任的相邦,哪怕他却有私欲但对秦国的贡献不假且才能出众,就算不得君心,但凭能力也当得上相邦。

公元前328年,相邦樛游过世了,马上就要选出新一任的相邦来操持国事。满朝的大臣,包括公孙衍自己都认为,诏书上会念出自己的名字,结果念出的却是张仪的名字。

自此,张仪正是成为了秦国的相邦,公孙衍为此对秦惠王大失所望,他心如死灰一气之下便回到母国魏国去了,陈轸也出走投奔了楚国。张仪主张连横,公孙衍主张合纵,他们不管是政治上还是观点上,都是对手。

同一年,在楚国做使臣的陈轸经过魏国的时候,给在魏国做犀首公孙衍献上了一个计策,一个可以让他重张权力与张仪分庭抗礼发展学说的计策。

“魏相田需现在正打算邀请各国的诸侯合纵联盟缔结友好,楚王现在正对此事怀疑不敢轻易相信田需。你现在就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是故交,他们多次派人要约我见面’我希望能去拜见他们。’魏王要是同意了,你也不用要太多的车辆,只需要把三十辆的车子摆在庭院里,公开告诉身边的人说你要燕、赵两国去。”

公孙衍听了陈轸的话,觉得确实可行便如实告知魏王了。

魏王同意后,公孙衍也都按照陈轸的计策布置好了车辆,对外宣扬要去燕、赵。燕国和赵国来魏国做客的人知道大才公孙衍要去他们的国家拜访后,连夜启程回去禀告自家王上。

而后,两国都派出了使者来到魏国迎接公孙衍,盼望他能像帮秦国一样帮助他们。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他对属下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赵两国拜访,这分明就是在欺骗寡人!”楚王震怒,不再理会田需的建议。

齐王听说犀首公孙衍要去北方,连忙派人把国事也托付给了公孙衍。于是公孙衍便成为了燕、赵、齐三个国家的相国。

自此,公孙衍开始行三国相事,有了极大的权利,开始跟老对手张仪在合纵反秦的道路上开始了持久的抗衡。

公孙衍开始实施合纵的策略,他打算拉拢其他国家,靠联合出击获取胜利。他首先便找到了齐国的名将田盼,请求他出兵一起共进赵国。

他对田盼说:“只要出兵五万,便可以迅速击败赵国。”

田盼觉得他在说大话,怕跟他合作以后会招到麻烦。

公孙衍却说:“如果把有难度的事实告诉两国的国君,恐怕国君们便不会同意出兵了。先让他们出兵,出兵后若是不敌,国君也必然是会派兵增员的。”

后来果然如公孙衍料到的一般,赵国果然被联军打败了。

公孙衍的合纵首次获得了成果,这引起速来与公孙衍有仇怨的秦国注意。秦国对此高度警觉,为了防止齐楚魏的合纵联军威胁秦国,张仪亲自率兵再度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于秦国,他还会见了齐楚两国的大臣,拉拢了齐楚与秦交好,彻底破解了公孙衍的三国合纵。

合纵联盟的策略因为张仪的破坏,受到了的重创。在这种不妙的形势下,公孙衍开始了对秦的大力反击,他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开始在魏国的主导下,五个国家互相承认对方在中原称王,由于魏国和韩国提前称王了,所以此举便是抬高了另外三国君主的身份,彼此友好达到了合纵的目的。

这一次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目的当然就是要联合各国,齐力抗秦。但是这个做法却遭受到了齐、楚等国的反对,他们惧怕坐拥虎狼之师的秦国,觉得不好攻打,就算攻打下来了地盘也分得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楚国甚至还派兵攻打了魏国占领了8个城邑。

在各国的大力反对下,‘五国相王’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合纵再一次失败后,魏国开始全面倒向了秦国,魏国任用了张仪做做宰相,张仪也开始更有效地推行他连横的策略。

之后,张仪开始向魏国和韩国借道,攻打齐国。齐威王顽强抵抗,大胜秦军。这给了公孙衍可乘之机,魏国内部亲齐的势力再次抬起头,张仪被驱逐回秦国,公孙衍接任魏国宰相。

这一次公孙衍的归为,预示着合纵联盟再一次形成。这一次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兵马再次联合出兵攻秦。

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并不是一条心。所以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联军来势凶猛却在与秦军交战的时候不堪一击。损失最大的魏国开始向秦国求和,五国纷纷退兵,‘五国伐秦’宣告失败了。

魏国大臣田需趁机中伤公孙衍,失去了魏王信任的公孙衍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去了韩国。不过,合纵抗秦这件事情。公孙衍还是没有放弃。

秦惠王知道公孙衍不会善罢甘休,便先一步出兵攻打了韩国,韩国劣势,其他被公孙衍拉拢的盟国都不敢发兵救援。

韩国迫不得已决定要跟秦国联盟一起攻打楚国,楚国国君知道后,立刻发兵装做救援的样子帮韩国抵御秦军。但远水救不了近火,眼看要熄灭的火苗再次燃起,熊熊烈火直接将韩军一举击败。

事已至此,公孙衍也别无可去无力回天。

公孙衍论才能,论策略,都是当时不可多得之人才。在秦国兢兢业业,功勋卓绝,甚至还帮助了秦国一举夺到了入主中原的要塞河西地区。

但却因为他的私心,所有的功绩便都被盖过了。秦君将他驱逐,并任用了与他政见相反又同是纵横家的张仪。

公孙衍这才对秦国彻底死心,也认清了秦国君冷漠的心。再加上,跟他学说相反的张仪一直在秦国辅佐,公孙衍岂能甘心。

他虽然在秦国当过大良造,身居高官要职,但君王的无情也是彻底寒了他的心。因此,他后来的人生终点也一直致力于实践自己合纵的主张,去对抗秦国,对抗张仪。

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留下的历史功绩,并不会就此磨灭。若是当初秦惠王对他原谅并加以引导,也许公孙衍还会在秦国做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功绩。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