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这些祛湿药对脾胃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8 17:20:29    

小编导读

湿邪是脾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若感受外界水湿之邪,或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脾胃受伤,不能运化水谷津液,水湿内停,均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张声生教授在对脾胃病的治疗中尤其重视祛湿药的运用,对此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芳化湿气

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芳香化湿药多为味辛性温之品,辛能散气、行气,温能散寒故张声生教授非常重视芳香化湿药的运用以芳化湿气,如常用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蚕沙等药。

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佩兰芳香化湿,解暑。对于湿阻中焦,脾阳不升,浊阴不降者,张教授常用藿香配佩兰芳香化浊、醒脾化湿。

砂仁气味芬芳,化湿醒脾,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为“醒脾调胃要药”。白豆蔻芳香醒脾,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二药均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张教授认为,砂仁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下焦,温中重在脾,且善止泄;白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在胃,更善止呕。

二、补益脾气

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亏虚则水湿不运,所谓“气虚则气滞,气滞则水停”。因此,张声生教授在对水湿内停的病症诊治中非常重视补益脾气。张教授常选用不仅能祛湿且能健脾益气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苍术、扁豆、薏苡仁等。

白术可燥湿利水,补气健脾,根据不同的炮制方法分为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

炒白术健脾之力强,临床常用炒白术补脾益气燥湿;若中焦脾虚气滞,常以白术配枳实,枳实行气消痞,二药一补一消,复脾胃之健运;如遇大便稀溏者,则将炒白术与苍术同用,其认为苍术芳香苦温,性燥烈,兼能升阳散郁,其燥湿、升散之力优于白术,同用可增强其燥湿健脾之功。

生白术不仅燥湿利水作用强,且可通便,对于脾虚气滞大便干结者,常选用生白术配酒大黄,酒大黄通腑化瘀、生白术补气健脾,一通一补,促胃肠之通降,且临证中生白术用量常为30g以上。

薏苡仁与茯苓均可健脾利水渗湿,炒薏苡仁利水渗湿功似茯苓,但健脾作用强于茯苓,对于脾虚水湿内停者,将炒薏苡仁与炒白术共用以扶助炒白术健脾之能;生薏苡仁除利水渗湿外,还有清热的作用,常用其于湿热内蕴之证。

脾胃病患者往往患病日久,对于湿浊困阻脾胃之证,张教授不仅善用利湿健脾之品,还常与健脾益气药相合而用,使升清有“源”,脾运以行。

临证中张声生教授常用党参配炒白术、薏苡仁,使脾气得充,水湿得化。对于湿浊困阻导致脾气不升,清阳不能上荣头面,脏腑失于提摄者,常用生黄芪配炒白术、薏苡仁,生黄芪补气升阳举陷,炒白术、薏苡仁健脾祛湿化浊。三药合用,升清化浊。

三、清热散气

湿邪黏滞,缠绵难愈,内停日久则易郁而化热,湿与热结,形成湿热交阻之证。对于此类证候,张声生教授临证常选用不仅能祛湿,且能清热散气之品,如黄连、黄芩、苦参、玉米须、半夏等。

黄芩善清中上焦湿热,黄连善清中焦脾胃湿热,对于中焦脾胃湿热之证,黄芩、黄连是常用之品。二药均能清热燥湿,常联合应用,但黄连清热燥湿之力大于黄芩。

苦参也为清热燥湿之品,且苦参能利尿,导湿热之邪外出,故有良好的清除湿热作用。

玉米须味甘,性平,清热利湿退黄,利水消肿,且药性平和,为临证中常用之品,一般应用剂量需较大。

半夏味辛,性温,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根据炮制的方式不同,分为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

法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多用于咳嗽痰多时;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常于痰湿内阻,呕吐反胃时用;清半夏化湿之余可降胃气,经常于反流性食管炎出现反酸烧心时选用;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常于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嗳气脘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用。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