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常识 > 

吃粽子纪念屈原?你可能是听了个假的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3 13:05:20    

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祭祀楚国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不过,端午节是个很古老的节日,最初与屈原并没有啥关系,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也是屈原去世后几百年才被人们附会的。

粽子造型独特,像个“牛角包”,属于中国传统食物造型的另类,不过却大有来头。粽子的前身叫“角黍”,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周朝。

西周时期,中国进入礼乐文明,各种祭祀活动得以等级化。当时,祭祀的最早等级叫“太牢”,主要用于祭祀土神和谷神、企盼农业丰收,所使用的祭祀品是牛、羊、豕三种牲畜。

春秋时期,人们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用以替代珍贵的耕牛。可见,粽子最初是作为祭祀贡品而发明出来的。

从角黍的名字可以看出,粽子的原材料最初是黍。黍为五谷之一,又称糜子,在中国种植已有一万年时间。黍的果实去壳后叫黄米、大黄米,形态与小米相似,但比小米略大,颜色偏淡。近年来流行的大黄米粽子,就是由黍米制成。

与现在粮食结构不同,先秦时期,水稻和小麦并非餐桌上的“主力队员”,黍和粟才是主食中的王者。黍有个别名叫“稷”,也就是社稷的“稷”,对中国人有特殊的意义。

研究表明,黍很有可能独立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正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繁荣一样,小麦和大麦向肥沃的两河流域传播,孕育了灿烂的西亚史前文化。黍和粟向黄河流域及其临近地区的传播,为史前华夏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为中华文明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奠定了物质基础。

《诗经》中有“与其黍稷,以享以祀”的记载,可见,用黍米制作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贡品在当时是种趋势。由于黍主要生长于黄河流域,有学者推断,角黍很有可能起源于北方。

古时候,人们食用角黍主要是在夏至和端午两个时节。按照古代天文历法和阴阳五行观念,夏至和端午处于阴阳交错之际,并不是个吉利的日子。黍又名“火谷”,生于土中,属阳;菰叶即茭白叶,生于水中,属阴。所以,用菰叶把黍米包起来,就是“以阴裹阳”,有调理中和、驱疫避恶的文化含义。

两晋南北朝时期,夏至节日兴起,人们开始对原先用于祭祀的角黍加以改造,角黍成为夏至时节的特有食物。此后,由于端午节被世人所熟知,并且时间上与夏至相近,不少夏至习俗并入了端午。后世的人们认为粽子起源于端午节,并赋予纪念屈原的内涵,显然是“层垒叠成的历史”。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