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与巡洋舰的区别(驱逐舰都已经万吨级了,巡洋舰还有什么价值?)
如果是20年前,哪怕是10年前,不仅中国人不相信,甚至美国人也不相信:一艘中国驱逐舰就可以对抗一整个美国航母编队。即便这艘驱逐舰的吨位高达一万多吨,但面对十万吨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和一众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还是显得十分渺小。可就是这样一艘驱逐舰硬是靠着自身的装备和全体舰员的勇气,逼退了美国航母编队。
创造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国产055大驱的首舰南昌舰。一向习惯于贬低中国海军的美西方各国,对055大驱的定位却是巡洋舰,北约用的代号为刃海。之前北约给中国海军驱逐舰的代号都是旅沪级、旅海级、旅洋级……

南昌舰
为什么中国称之为驱逐舰,美国人将其定位为巡洋舰?那到底是什么是巡洋舰、什么是驱逐舰?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先说巡洋舰。巡洋舰这一概念,最早源于风帆战舰时代。一般认为,风帆战舰时代的快速帆船是巡洋舰的祖先。与加入战列线,参与舰炮对轰的战列舰不同,快速帆船并不强调火力,而是在速度上下功夫。大多采用三根桅杆的布局。因而速度极快,机动性较强。同时具备一定的火力,往往执行侦察巡逻等任务……一旦发现敌情,则快速返回向主力舰队报告敌方舰队数量、装备等关键信息。
除此之外,快速帆船还经常执行袭击敌方商船队、快速运输、送信等任务,或者到敌国港口炫耀武力。必要时也会执行拖拽己方受损战列舰的任务。总之,快速帆船在战场上充当多面手的角色,多数情况下利用自身航速的优势单独执行任务。

吉野号巡洋舰
进入蒸汽动力时代后,巡洋舰这一舰种才真正地走向成熟。尤其是19世纪后期,火炮技术的成熟进一步推动了巡洋舰的发展。装备速射火炮的巡洋舰,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改写一场海战的结局。其中最著名的战例要数甲午中日战争,决定黄海制海权的大东沟海战。以吉野号为代表的巡洋舰,利用自身速度和火力的相对优势,让北洋水师损失惨重。
事实证明,较快的航速和一定的火力,完全可以使巡洋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以小搏大的战术效果。
此后,巡洋舰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防护巡洋舰被装甲巡洋舰取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出现了夸张的战列巡洋舰。巡洋舰的吨位和火力不断增加,但防护性能依然无法与战列舰相抗衡。
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的巨大损失证明了战列巡洋舰的存在并不合理,各国开始放弃这一舰种。巡洋舰逐渐形成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两个差异不是那么大的种类,并借助1922年华盛顿会议海军军备限制的一些漏洞得到快速发展。最终巡洋舰发展为轻巡洋舰、重巡洋舰两个级别,两者的区别更多是在主炮口径上:轻巡洋舰的主炮一般不超过152mm,重巡洋舰的主炮一般为203mm……

皇家海军大舰队
也有人对此不满足,建造出吨位更大、主炮口径更大的巡洋舰,比如美国人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和日本计划的超甲巡。
但二战期间,主流的轻巡洋舰吨位一般在大几千吨,主炮口径152mm;重巡洋舰则在万吨左右,主炮口径203mm。无论轻巡还是重巡,一般都配有执行侦察任务的水上飞机。当然也有亚特兰大级那种以防空为主的轻巡洋舰。
总体上看,二战及之前,巡洋舰是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军舰。无论是大炮巨炮的战术下,还是二战中兴起的航母对决中,巡洋舰都作为重要的辅助舰种存在。

提康德罗加巡洋舰
与巡洋舰不同,驱逐舰的历史则晚得多,其诞生,与鱼雷这种水下兵器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后期,自驱动鱼雷技术成熟。一些国家开始在小型舰艇上装备鱼雷这种武器,从而催生了鱼雷艇这一舰种。作为海军技术的引领者,英国最早设计与装备了这种在当时看来十分有效的武器。此后,各国纷纷效仿。
作为新武器,鱼雷艇最突出的特点是航速快、机动灵活。加上鱼雷专攻水线以下的特点,鱼雷艇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对各种大型军舰构成威胁。这是海战史上,第一种可能以小博大的军舰,尤其是在较为封闭的海域。
为了克制这种小家伙,驱逐舰应运而生。早期的驱逐舰吨位有限,装备鱼雷和几门小口径速射舰炮。比鱼雷艇大一些、快一点,能够保护自家军舰,捕捉或者摧毁敌方鱼雷艇。这也是其英文名称的由来。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不过驱逐舰这个名字要到1892年才能首次出现,之前这一概念则被称为雷击舰,或者鱼雷艇捕捉舰。一般认为,1893年英国海军建造的哈沃克号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该舰排水量240吨,蒸汽动力,航速高达27节,装备1座76mm舰炮和3座47mm舰炮,并配备3座鱼雷发射管。
该舰下水后,各国纷纷效仿,并加以强化:加大吨位、增强火力,提高续航能力……这使得驱逐舰的作战能力不断强化。一战时期,潜水艇登上战争舞台,驱逐舰又增加了反潜的任务,为舰队及商船队的航行保驾护航。
到了二战时,驱逐舰的威力进一步强化。比如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前建造的最后一级驱逐舰,阳炎级标准排水量已经飙升到2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2500吨级别。其他国家的情况与之类似。由于航空母舰的崛起,驱逐舰和巡洋舰一样,被赋予了更多的防空任务。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可以说,这一时期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巡洋舰吨位较大,可以单独执行任务,也可以作为舰队成员,配合战列舰和航空母舰作战。而驱逐舰因为吨位有限,很少单独行动,或者编队行动,主要任务是在舰队外围执行任务,为主力舰驱赶潜艇和战机。
但这些在二战以后,就不太一样了。
首先说巡洋舰,巡洋舰在战后的发展逐渐停止。轻重巡洋舰的区别消失了。没有办法,火炮已经不再是军舰的主力武器,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导弹:反舰的、防空的、反潜的……传统海军强国大多在战后逐渐放弃了巡洋舰的研制与装备,只有美国和苏联坚持巡洋舰的研制。
美国的重点放在了动力和电子系统的升级。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就是美国研制的!电子系统进步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宙斯盾系统,而最初配备它的是大名鼎鼎的提康德罗加巡洋舰。

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
与美国相比,苏联对于巡洋舰的热情要高得多。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苏联人对于潜艇的执着,和航空母舰的孱弱。当时的环境下,似乎只有吨位较大,独立作战能力较强的巡洋舰能够满足苏联海军的要求。
从落后于时代的火炮巡洋舰斯维尔德洛夫级开始,苏联巡洋舰的建造狂飙。肯达级、克列斯塔Ⅰ/Ⅱ级、基洛夫级、光荣级相继研制出来,性能也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尤其是基洛夫级,2.4万吨的巨大排水量,核反应堆带来的澎湃动力,数量巨大的各种导弹,一度给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造成巨大压力,以至于美国人把战列巡洋舰这种已经消失的舰艇名号送给了基洛夫级。

基洛夫级巡洋舰
除了这个另类,苏联大多数的巡洋舰吨位都在万吨左右,与美国的巡洋舰吨位基本相当。不同的是,苏联的巡洋舰配备大量他们引以为傲的反舰导弹。
与巡洋舰的发展陷入瓶颈不同,驱逐舰的吨位则一路飙升。战后初期,美国建造的米切尔级驱逐舰标准排水量为3331吨,满载3642吨。到了斯普鲁恩斯级,标准排水量已经到了五千吨级。阿利伯克级的驱逐舰吨位更是到了9000吨左右,与提康德罗加巡洋舰已经差别不大了,也能装备宙斯盾系统。

阿利·伯克级阿利·伯克号驱逐舰
苏联人的情况类似,二战后从塔林级开始,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级、勇敢级和无畏级吨位也已经到了8000吨这个级别。
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次元壁被打破,单纯从吨位和电子系统配备上区别巡洋舰和驱逐舰已经没什么意义。驱逐舰取代了二战时期巡洋舰的生态位,再加上动力技术的进步,航程也不再是限制驱逐舰的因素。
相反,大吨位为搭载更多的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创造了条件。武器导弹化的设置更是赋予驱逐舰远超之前各类舰炮的超强火力。至于传统的任务,则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俄罗斯海军无畏级驱逐舰
雷达的普遍安装,让小艇以小搏大的难度增加不少。声呐和反潜直升机的配合,让潜艇无所遁形,突防的难度成倍增加。
再说,驱逐舰之外还有护卫舰这种吨位相对较小、火力稍弱的舰种承担内线防御的任务,驱逐舰得到了解放。至于导弹的饱和攻击战术,那就是必须整个舰队共同面对的任务了,而不仅仅是驱逐舰的责任了。
不过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还是以攻为守。055搭载的鹰击21远程反舰导弹效果就不错,可以把对手挡在射程之外,从而保证己方舰队的安全。再说,主要大国还有航空母舰搭载舰载机这一终极手段。
所以巡洋舰,应该和战列舰一样消失,因为它们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