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为什么不灭西辽呢?
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佑皇帝",建元延庆,耶律大石仍然以辽为国号,史称西辽。
那为什么金灭了辽,为何不趁此机会再次灭西辽呢?
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要知道,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也算是强盛一时的帝国。如果西辽反扑过来,对金国进行反攻,金国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那么,金国难道不害怕西辽的反扑吗?他们为什么对西辽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呢?
说到这里,我们先从结果来看。当西辽崛起,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之后,他们是否与咱们预料的一样,对金国进行反攻呢?
答案是有的: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敌刺部前同知枢密院事萧查刺阿不为副元帅,茶赤刺部秃鲁耶律燕山为都部署,护卫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领七万骑兵东征金国。出征部队举行誓师大会,以青牛白马祭天。但是东征部队"行程万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 。虽然无功而返,但是耶律大石派出骑兵反复骚乱金国边境。
那么金有去打辽吗?是有的:对于西辽骑兵反复的骚扰,完颜宗翰和金国第三代皇帝金熙宗都非常恼火(当时金太宗病死了)。他们两个一拍即合,随即,完颜宗翰就带着金熙宗旨意,率领两万多杂牌部队深入大草原,搜寻西辽主力决战。(有一部分契丹人和汉人)
然而这次北征的结果跟上次是一模一样,完颜宗翰在沙漠里转了几圈,根本连辽军的影子都没找着。并且没找着也就罢了,由于女真人对契丹士兵的欺压,一支数量有几千人的契丹伪军部队还成建制的逃走了。
几千人的叛逃,而且还都是骑兵,这基本上可以说,仗是没办法继续打下去了。完颜宗翰只得就此撤军。
那么后来为什么不再去攻打呢?原因有几点:
一:进攻西辽得跨越大沙漠,路途遥远、得不偿失
据金朝史料记载:“可敦城自云中由猫儿庄银瓮口北去,地约三千余里,尽沙漠无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胜计,车牛十无一二得还”。西辽可敦城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金朝的云中县在今天的山西大同市,也就是说西辽的西部到金朝的东部最短距离都要三千余里,也就是今天的一千五百公里。古代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大约是30-50公里,也就是说从西辽最边上的可敦城到金朝最边上的云中县光正常行军就得一个多月,这还是在茫茫沙漠中行军。需要消耗的粮食、马匹、水、物资等不计其数,而且沙漠中时常有沙尘暴,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二:补给困难
西辽在东征的时候,其中提到“牛马多死”。为什么牛马多死呢?主要还是因为路途之中,缺乏食物和药物的补给,再加上气候条件恶劣,因此牛马生存极为困难。这里只说到牛马,并没有说将士的情况。不过,既然牛马的生存都极为困难,将士的生存不用说就很明白了。
西辽东征这么困难,金国西征的困难肯定是一样的。
有人可能又会问,后来蒙古西征西辽及花剌子模,为什么没有遇到补给困难的问题呢?
《蒙古黄金史》上对此有记载,当年蒙古人西征的时候,提前一年派出一支小分队,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烧火烧荒,烧出一条宽约一里的通道。这个通道是做什么用的呢?是走的路吗?不是的。蒙古人的目的,是让这些通道上长草。等到第二年大军前往的时候,牛马沿途都有草了。牛马有草可食用,军队也就有补给了。
只能说,西辽当时还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或者说,他们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而金国畏惧沿途补给的问题,他们自然就没有西征。
三:内忧和外患并举
金朝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积极汉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向中原王朝靠拢,并以中原正统王朝自居。一方面却采取很多打压措施来压迫汉人,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而这是威胁到统治根基的。
金朝灭掉北宋之后,占据了整个中原,国力强盛朝廷富足,统治阶级就开始变了。如同满清入关立国之后,原本崇尚武力的八旗子弟开始变得奢靡腐烂一样,金人也开始丧失了斗志。当更加彪悍的蒙古族逐步成长起来后,金朝不得不竭力征讨蒙古各个部落,更没有精力去对付西辽了。
可以说金朝前期最大的敌人是辽朝,中期最大的敌人是北宋和南宋,后期最大的敌人是蒙古。而对于西辽,金朝也曾经征伐过,但是由于以上原因最终也无奈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