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区号多少号(安徽省 历史至今的变化)
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2] 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明清时期,安徽商人就将贸易拓展到了东南亚、日本以及欧洲,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安徽自古重视科研教育,拥有敢闯创新的精神基因,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文名称 安徽 外文名称 Anhui Province 别 名皖、八皖、新安、吴头楚尾、江淮之滨 行政区类别省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16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4个市辖区、55个县、1个国家级新区 政府驻地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4] 电话区号 0550至0566 邮政区码 230000至247000 地理位置 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淮河中游 面 积 14万平方千米 人 口 6195.5万人(2016年) 方 言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吴语、徽语、赣语 气候条件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著名景点定陵 包公园 明中都 三河古镇 皇藏峪 天堂寨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 机 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安庆机场、池州机场等 火车站合肥南站、宿州东站、蚌埠南站、黄山北站 车牌代码 皖A-皖S 四大名山齐云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 四大名湖巢湖、万佛湖、太平湖、花亭湖 历史名人老子、庄子、朱元璋、曹操、包拯 省份精神 善安天下、敢为人先 省 会合肥 省树、省花黄山松、皖杜鹃 地区生产总值 24117.9亿元(2016年) 人均GDP 39092元人民币(2016年)[5] 著名高校中国科大、合工大、安大、安医大 领 导 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
历史沿革
夏商周
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
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
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
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6]
秦
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汉
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
安徽城市风貌(18张)
淮阳国、梁国。[6]
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6]
三国至南北朝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6]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
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
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明
明中都
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
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6]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二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个县仍属安徽省。
民国3年(1914年),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长江以北属淮泗道、安庆道,江南属芜湖道。[6]
民国21年(1932年),实行首县制;10月10日,实行行政专员督察区(专区)制。
抗日战争期间,省境建政根据地分属皖中(江)、淮北、淮南。
日伪、汪伪政权时期,今省境分属淮海省、安徽省。[6]
解放初期,长江以北分属皖西边区、江淮边区、豫皖苏边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15日,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解放。1949年4月20日,安徽全部解放,设皖北、皖南行署区两个省级行政区。
1952年8月7日,皖北行署区与皖南行署合并成立安徽省政府,并将省会设在合肥。
1955年4月14日,为了更好治理洪泽湖,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安徽。
1966年1月,安徽省人民委员会中断。196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复办公。
1983年,安徽实行市管县体制,设立合肥、蚌埠、安庆、淮南、芜湖、马鞍山、淮北、铜陵8个地级市。
1987年-2000年,增设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巢湖、亳州市、池州、宣城9个地级市。
2011年,撤销地级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