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晚潮|西湖春日样本之浴鹄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53:00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被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渲染得如梦如幻。那个十八岁的宫庭画匠王希孟,少年鲜衣怒马,倾其一生只此孤作,用青蓝之色极尽千里河山之秀丽。九百年后,那勃勃的青绿山水和宋人心气,还能狠狠击中今日世人的心灵。

从八盘岭路抄左边的小路,过了脚下的西津桥是乌龟潭通向浴鹄湾的分界点了, 有些旅游指南也把未到霁虹桥的这一片叫作三台梦迹。这一带蕴藏着许多寻梦意境,水绕路转缘溪而行,青绿的潭水还是无缝衔接地串起了景区一脉,尤其是春日雨后初晴,湖水碧绿莹莹泛着波光,很容易联想起《千里江山图》里的青绿之色。

穿梭在这一带的民居式建筑中间,这些老式房子被郁郁葱葱的密林掩映着,什么灵泉仙馆、天香法雨、先贤堂等等,想起那句“旧时茅店林社边,路转溪桥忽现”的古诗,若非手里拿着游览图,是不大容易觉察到它们存在的。房前屋后如诉如泣的溪流令寂静的密林有了生趣。

那披悬下来的紫红花,粗看还以为是紫荆花,其实它是红花檵木绽发的嫩叶,这种红叶古人夸它“风吹红树层林艳,鹤生嫩顶浮新紫”倒也挺形象。

林间有三个亭子,风波亭和思贤亭都是颂扬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尤其这思贤亭,四柱单尖亭,外表简简单单,四面没有围墙,既可观景又可小歇。毫不起眼的思贤亭可是与湖滨的集贤亭、西泠的仰贤亭齐名,它取之于《论语》“见贤思齐焉”之意,就是向有德有才的人看齐。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原来称颂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这里的云水古亭,缅怀的都是明少保于谦的高风亮节。

另一个亭子“舒云亭”,座落于清凛凛的溪流边,柱子上的楹联写得倒是挺有诗意:“同伴采云归去,待邀明月相依。”记得有一年曾宿三台云舍的一家民宿,明月夜行走此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一份静夜之美倒是品味过的。眼下正是横匾上说的“山花如绣”的时候。云卷云舒之间看山花烂漫,清风徐来,心底里隐隐透着清凉,体会的又是另一番景致。

春日的杭城,樱花桃花和郁金香都太过吸睛,树荫下白底缀着蓝紫的鸢尾花并不引人注目,小桥边铺了一地,你在或不在,她照样静悄悄开出了春天的模样。曾看过梵高的名画《鸢尾花》,很平凡的植物被赋予精彩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张力。花朵淡雅略带着一丝忧伤,蓝色和淡紫色流露着浪漫清新之感。花瓣娇艳欲滴,鹅黄橙黄的花蕊更显此间隐世飘逸的意境。

临水的那座长长拐角的叫雪舫的茅亭,平身并不怎样特别养眼,门廊相连,茅草饰顶,好像是水道边上的歇脚路廊。“雪舫”之名,倒是有些来历,大概取自“平沙落雁在此处,芦花渔舟两相安”的意境。如果坐在舫下静看两岸风光野趣,时光消磨得特别快。

小小的雪舫可算是浴鹄湾颇让摄影人动心的小景,几乎每天都有模特来此,与一泓碧水作背景美摄一通。站在西津桥边举目遥看,摇橹船在雪坊前徐徐摇过,逐渐从大变小,仅露出一截的雪舫像极了旷野里孤立无助的茅棚,远山近景,碧水青绿,划过一道道的涟漪,画面动中有静,仿佛自己身处世外桃源。

此刻,换了个角度,坐在雪舫看西津桥,温润的碧水触手可及,潭水嫩绿实堪染,朵朵莲叶大如钱,西津桥下一艘艘摇橹船鱼贯而出,由远即近,坐在船上的人在看岸上的风景,而岸上的人很羡慕地看着小船轻轻滑过,拿着网兜捕捉小鱼的孩子也趴着栏杆痴呆地看起这一幕来。

桥洞边绿荫蔽日的光影里多了许多鲜嫩,少了些许青蓝,但船驶过一小段水道,又刚好碧水中晃动着蓝天,青绿之色恰如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这时,耳边传来吱呀吱呀的木栈小道上的脚步声,以及林梢上一两声莺啼燕语,静谧无边的花影扶疏处,斑驳的光影早已碎了一地。

目送着摇橹船一艘艘远离雪舫,往浴鹄湾悠悠而去。我的心仿佛也被吸引去了。干脆,再也不看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天香法雨了,就在岸上尾随着这一路的青绿,悄悄踏歌而行。弯弯曲曲的栈道,淙淙流淌的山泉,古朴典雅的房子,行走葱茏的树荫下,犹似遨游在幽秘的山水间。悠悠的历史遗梦和青衫恬爽的柠檬青绿,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

难怪这里复建了问樵处的古迹。因为古时候,湖湾内水绿山青,景色迷人,时有翩翩的水鸟翔集其间觅食嬉闹,水影摇曳处隐约可闻渔樵唱答,这景象怎一个闲字了得。当年元代的赵元頫等书画名家选择这里作为聚游之地,很有眼力见的,“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也算是一种人生至乐的境界。

水岸边几处摇摆的紫荆花时不时点缀着碧绿隐蓝的画面,尤其这一株弯斜的树身有点佝偻,但还是尽情在碧水中舞蹈,有一对年轻的情侣眼光与我出奇的一致,对着略显羸弱病态的紫荆树左顾右盼拍个不停。我使出了最大的耐心,默默站在一边,待他俩满心欢喜我才跳到水埠去拍。

这情形使我想起了年前刚去西溪秋雪庵踏雪寻梅的景象,这几株紫荆和那枝枝桠桠的梅花一样,是善解人意的,一不小心就成为镜头中一抹艳丽的点缀,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上下交互对拍,真有对垒扫射的感觉。

穿过水道中的一处孤洲,就是浴鹄湾的主湖了。游过多少回的浴鹄湾,快要接近她的倩影之时,内心竟然还是掩饰不住一丝丝的小兴奋。

春暖花开时节的浴鹄湾好似静娴的女子,不须动一声歌喉,扬眉投足处便露出了百般风情。四周层峦叠嶂的山峰浸淫于湖中,水光涟漪处一叶扁舟冉冉划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长桥卧波饮尽了绿里凝蓝的湖光,始觉古人所说的“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鸟声啼足忽飞去,门掩绿阴清昼闲”并不是什么夸大之词。

霁虹桥是浴鹄湾的中心,与黄公望故居、浴鹄轩、黄蔑楼等隔水相望。一艘小船刚刚游过武状元坊,这是南宋嘉定年间武状元刘必万在赤山所立的,这里已成为四季快摄浴鹄湾全景的了望平台。我曾在隆冬的雨天来此伫立良久,湖水中那一股萧索落寞与今日的绿波温润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色调。

印象中对岸的黄篾楼始终小扣柴门久不开的,但能想象元代文学家张雨当年在浴鹄湾水域边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地儿闹中取静,从霁虹榭看过去,遗世独立,好似不沾一分人间烟火气,与他亦道亦儒、半仕半隐的人生作派非常契合。

视线移到对面的子久草堂,这个可算是今人给元代画家黄公望在西子湖畔安排的“名家工作室”吧。紫色的二月兰在树荫下疯长,她们簇拥着立于湖畔的黄公望铜像载歌载舞。我不知道,这位画过《富春山居图》的一代巨匠,能否将如今泛着青绿的湖上春光图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俯瞰那长长的白墙黑瓦、木石相间的廊桥静卧于春水之中,飞虹廊依然还是平时看到的那般雄伟壮丽,所不同的是倒影在水里的颜貌大不相同,如同一湖明晃晃的嫩绿颜料盒里浸出来的,镶嵌着一块块青蓝的辅料。那是一种生命轮回中重生的新绿,是一种远山颔首沉思中的苍郁,是一种信步游仞大千世界后的豁达。

从霁虹桥到霁虹榭,不长的廊道上站满了写真戏鱼随拍的游客。绝大多数是随便来逛逛的市民,也有摄影兴趣班的几个年轻学生,其中还有人穿着水袖衣衫摆拍。湖中不时有小船游弋,几只野鸭闲庭信步,优哉游哉,与隐隐浮动的红鲤鱼在追逐着游客的投食,一派休闲游乐的景象。

这霁虹卧波一年四季总是高频出现在媒体和朋友圈中。春情荡漾的湖面,一端连通着乌龟潭,一端连通着西湖的小南湖,开阔的水域,青绿的水色更加透着明媚和娟秀,明目皓齿,秀气逼人,这神韵风采好像只有热恋中女子才有的。春水幽幽的浴鹄湾,正是西湖春日里只此青绿的绝佳样本。不管之前游了多少次,这个时候的重逢总是恰到好处。

曾有人脑洞大开,对这一弯样貌独特的廊桥作了延伸生发,把霁虹榭比做生,把霁虹桥比做死,中间这段长长的飞虹廊,微微的抛物线,几经曲折,便是生命的整个过程。

而我却以为,无论是这端的拱桥,还是那端的水榭,都是历经百转千回后人生的彼岸,都是穿越千山万水来看你的一个念想。游览浴鹄湾,无所谓哪是开始哪是终点,我觉得非常玄妙的是站在脚下的每一处眺望彼岸都很妥贴。这恰如无处不相逢的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