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场参观 触摸“智造力”脉动——上合组织国家代表“装备制造之行”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9:33:00    

  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投资促进活动,场内会议室大门关上的那一刻,场外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4月11日9时,位于滨海新区的于家堡洲际酒店门口,装备制造参观团成员登上大巴车,前往此次参观行的第一站——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

  行业专家拿出纸、笔写下关心的问题;企业负责人跟邻座的人讨论着行业现状;年轻记者给相机装上广角镜头……大家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准备着接下来2个多小时的“智造之旅”。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是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搭载了数百台套智能生产设备,可以同步进行5艘大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总装集成,设计年产能达8.8万吨。

  在研发楼序厅,平日只能在新闻里看到的“海上重器”等比例微缩地出现在眼前——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和13项国内首创;国内最大的海洋油气工程起重船“蓝鲸7500”,能吊起海上几千吨的结构物;国内首个“双百”(水深超百米、离岸距离超百公里)浮式风电“海油观澜号”,设备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真正作业在海上的“大块头”,动辄数百吨甚至上千吨,则是由一块块钢板、一道道焊接工艺制造成组块后,搭建起来的。

  在焊件展示区,展览着由传统手工焊、半自动焊接、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智能化焊接加工制造的各种零部件。据介绍,与传统焊接工艺技术相比,机器人焊接能够将智能化制造技术与生产场地实际需求相结合,实现“一键启动”、全自动焊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

  一位参观团成员戴上眼镜俯身用指尖摩挲焊接的接缝,向旁边的工作人员问道:“精度多少?”

  “2毫米。”得到答案后,这位参观团成员惊叹道:“这是在金属上的刺绣啊!”

  不只是海油工程,近年来,我市越来越多的海洋装备企业拥抱“智造化”,积极更新自动化设备、扩建智能化车间。雄厚的经济实力、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市场规模,成为吸引外资企业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我们有2座30万吨级造船坞,配备4台800吨龙门吊,是华北地区单体最大的船舶建造总装基地。公司以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油船、大型散货船为主力船型,现手持订单32艘船舶,生产计划已经排到了2028年,还有不少船舶订单正在接洽中。”中船集团旗下大连造船所属的中船(天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天津)总经理李安戈向来自伊朗的参观团成员介绍。

  在造船坞旁,一艘巨大的船舶映入眼帘。“这是绿色船舶吗?”一位参观者问道。

  “这是1.6万箱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船上搭载的LNG燃料舱由大连造船自主设计并制造。”李安戈介绍,中船天津正在向“智造”升级,“我们的智能小组立生产线、T型材流水线正在建设中。在智能化加持下,今年有望实现100亿元的产值目标。”

  一个个微缩模型、一座座厂房车间,是观察工业变革的窗口。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智造力”的萌芽和生长,也能看到老产业的更新和巩固。

  天津市精研工程机械传动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津宁是参观团成员之一。该公司主要从事海洋工程高端施工装备的研发和生产,有300多种产品,与海油工程和中船天津都有业务合作。“这两家企业智能化生产和市场规模都走在行业前列。在天津,越来越多的海洋装备企业加快了智能制造步伐。”董津宁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公司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比如车间的检测环节,现在“一键完成”比之前的人工作业效率提升了约10%。去年,公司凭借技术优势走出国门,在东南亚地区拿到了大笔订单。

  海洋装备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在企业“智造”活力迸发的同时,我市持续加大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力度,高端装备及远洋船舶制造不断取得新突破。今年1至2月,我市海洋装备产业完成产值超35亿元,同比增长89.2%。

  参观接近尾声,大巴车缓缓驶离厂区,后视镜里的厂房渐行渐远,但那里的“智造”仍在继续。这些企业拿到了通向制造业未来的钥匙,而今天的故事,只是序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