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心聚智聚力,系统推进地学教育创新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3:59:00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应立足地球科学领域,充分发挥地学特色优势,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聚心聚智聚力,一体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系统推进地学教育创新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地学有为”新篇章。

聚心,增强地学教育发展新共识

思政教育提信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梳理总结地学先贤、地质先驱、时代榜样、行业前沿的典型事迹,丰富地学领域思政案例支撑,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地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把野外和基层作为课堂,推动思政教育向实习实践环节全面延伸,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讲好地质人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引导师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同工作、同学习、同生活,创新师生共育有效方式,打造地学教育“大思政课”品牌。

学科突破展决心。要把领航世界地学前沿发展作为矢志追寻的学术理想,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前沿,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地学研究范式变革,向深地、深海、深空、深时、深蓝、极地进军,敢当求真“先行者”,敢闯科学“无人区”。要建强地球科学主干学科,高站位发展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学科,实施学科交叉战略,推动自身优势和未来趋势双重赋能,在“地学+”和“+智能”“+信息”“+数据”等跨学科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一体推进平台搭建、团队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服务国家显恒心。要大力弘扬地质报国精神,坚持“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地学领域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要面向地球宜居性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打造地学领域国之重器、发展地质工作新质生产力、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守护国民经济命脉、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支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科技发展贡献地学力量。

聚智,把握地学教育发展新机遇

人才成长启智慧。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树立“让每一名师生都发光”的教育理念。突出地学兴趣导向,创新书院制、双学士学位、微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学习研究,强化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合作,建设教学和人才培养联合体,实现师资共享、平台共用、人才共育。要充分发挥李四光、袁复礼等老一辈地学大先生的榜样明灯作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和资深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要依托地学领域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把教师团队组建作为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关键一招,打破学院、学科、学缘壁垒,推动团队聚合、方向聚焦、成果聚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主动应变强智能。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有可能带来的教育形态和发展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主动拥抱地学领域技术革新,构建具有地学特色的数智化教育。要推动地学科学家与信息科学家交叉与深度融合,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深时大数据深度学习方法与技术系统,聚合全球地学大数据,共享全球地学知识图谱,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球科学新发现,推动地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范式革命。要打造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智慧校园,推进数智化全方位赋能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打造智能教学空间矩阵,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动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广泛问计扩智囊。要借助各界智慧优化发展战略,主动向政府、企事业单位、高校、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虚心问计,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发展经验。要建立“国家出题、行业命题、高校答题”的常态化共商共建“问计”机制,坚持问需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动向、问计于行业前沿和领军企业,建立重大需求对接清单和项目孵化机制,使高校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库引擎。要构建“战略需求—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既要做强传统地学“看家本领”,又要培育碳中和、数字地质、智能勘探等行业新兴交叉领域的迭代研究,打造服务战略科技力量的特色学科体系,使高校成为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科技策源地和人才储备库。

聚力,积蓄地学教育发展新势能

文化环境蕴活力。要深入挖掘和弘扬自然文化的特色底蕴,立足自然文化发展新起点,为破解学科知识系统全面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教学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服务领域广泛拓展等一系列地学教育创新发展新问题聚势赋能。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系统发展观构建自然文化育人体系,持续推动自然文化交叉学科创新发展,拓展自然文化育人实践平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要持续开展地学特色科普活动,夯实“大中小”地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基础,推动继续教育全面转型升级。要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智力优势,积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为我国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综合改革增动力。要坚持改革先行,以全面深化地学教育改革持续增强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行业性、学术性、教育性多重属性,推动现代大学治理规律与地质行业治理经验有效结合,为行业特色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地质样本”。要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着眼于空天、深海、深地探测、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打造地学教育改革“样板间”。要遵循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原则,聚焦传统地学优势学科领域狭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滞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应用效能薄弱等复杂问题,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关键要素,统筹科研、教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地质类行业特色高校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放合作引外力。要广聚办学资源,将国内外的优质地学教育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行业类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发挥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联合培养、协同开展科技攻关等共建支持效能,着力突破“行业化”特色办学瓶颈。要着力构建战略共谋、资源共聚、成果共享的开放办学新格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转化效率,推动行业优质地学教育资源充分流动。要在完善地学专业急需、学科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快速响应机制,畅通快捷引才通道中主动作为、先行先试,以全球视野实施精准引才战略,打造国内外地学人才集聚高地。

(作者:雷涯邻,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