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郑州画给你看】为故乡“画”一封情书
我把郑州画给你看系列报道
为故乡“画”一封情书
——有一种乡愁叫马刚笔下的郑州
古往今来,故乡一直都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情感的寄托。杜甫执拗地认为“月是故乡明”、宋之问说“近乡情更怯”;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蓉的乡愁化作一支清远的笛……而出生于荥阳的画家马刚,则把纯净的乡愁蕴藏进那一幅幅表白着故乡的画作。
马刚画笔下的黄河、草垛、柿子,是他写给郑州的一封封情书,也是一张张展现郑州、推介郑州的名片。他也通过色彩和构图,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和珍贵的生命体验。

把郑州糅进颜料里
用脚步丈量黄河,只为找到心中最理想的视角;在画布前一坐半晌,只为一道线条的轮廓——短视频充斥网络、快节奏生活的时代,马刚的画作里则有一种难得的“静”。
“大家都知道郑州地处中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河在这里‘拐弯’,孕育了仰韶文化、商都遗址,作为农业大省的省会,郑州蕴藏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密码。我画的黄河、麦垛、柿子等,都是中原的基因符号。”谈起自己的创作对象,马刚带着对故乡的深情一一讲述:黄河代表生生不息的力量,麦垛是农耕文明的纪念碑,而柿子树则象征着这片土地坚韧的生命力,“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而郑州代表着厚重的中原文化,这是郑州的骄傲。”他坚持用写实主义笔触描绘黄河、中原麦垛与古都烟火,用绘画构建“郑州”的另一种艺术注脚。

在马刚写实主义的画笔下,黄河宁静而悠远,冬雪覆盖下的麦田蕴藏着勃勃生机,“通过画这些作品,我想表达郑州不仅有现代、时尚风貌,还有中原文化的深厚、意境的深远,让大家看到、体验到郑州的美好。”
直到今天,马刚还在如海绵般汲取各种知识,各类书籍在书桌上垒起了“墙”。在他看来,绘画需要专业知识,但“功夫在诗外”,想要有所成就,还必须学习大量各行各业的其他知识,这些信息最终会形成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形成画家的思想境界和认知高度,而这些全都会体现在作品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英评价马刚的风景系列作品说:“马刚的油画充满诗意与抒情,画面空灵悠远,具有唐诗、宋词之韵,他是用油画语言结合中国画意境的典范。”尤其是“雪景”系列,“雪景中的物象似乎都有生命,像莫兰迪的静物一样,那些瓶瓶罐罐都有人格的象征。”评论家何弘解读马刚的作品:“力求通过某种比较单纯的形式而臻于宁静和悠远。但马刚的绘画不同于以创造意境、追求宁静致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山水画,他以油画的材质和制作程序来描绘他的对象,于是在他的画笔下,一棵老树、一只小船、一所茅屋在寂静的画面中显现了出来。”
风景人物两相宜
1991年,初出茅庐的马刚走出校门,开启了个人绘画道路上的不懈求索,如饥似渴、横冲直撞这两个词精准描绘出他求知的急切和艺术探索的无畏。不知道翻烂了多少书籍、画秃了多少画笔、用光了多少盒颜料,马刚在艺术的世界里坚定地向前迈步。
1996年,28岁的马刚受邀赴美国旧金山举办个人油画展,洛杉矶、蒙特瑞、波特兰、纽约、波士顿……一路巡展下来,马刚的创作经受住了市场与观众的双重检验。在随后的创作中,故乡的“冬景”与“致敬”各行业领军人物,逐渐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两大标志性主题,世界绘画的舞台上,走来了一位郑州人“马刚”。
与故乡风景的创作不同,马刚的“致敬”系列聚焦不同领域的模范人物,从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的“紫荆绽放——马刚画笔下的香港风云人物展”、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脊梁——马刚画笔下的杰出科学家肖像艺术展”到2021年建党百年《百年辉煌》——马刚画笔下的100位卓越共产党人肖像艺术展,马刚持续用画笔礼赞英雄和先贤、礼赞祖国和人民、礼赞时代和生活。观众深受触动:“马刚先生是一个满怀理想,具有家国情怀的画家。”
去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马刚推出“致敬”系列作品——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郑州小伙陈冬等,都是马刚重点关注的“郑州老乡”。而之所以为人物肖像倾注大量心血,源自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我的肖像画都是我喜欢的人物,也是我敬佩的人,他们给我能量,激励我向前,我也想把这种精神的力量传递下去,给更多迷茫的、在生活中打拼的人汲取力量。”

除了在精神层面的“力量传递”,马刚肖像画的艺术性在业内也备受赞誉。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评价说:“马刚的人物肖像画受学院派影响,具有超强的写实风格,绘画语言具象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写实,他把人物的神韵画得恰到好处。”
艺术世界的“搭桥”人
“对我而言,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在绘画中浸泡了数十年,马刚享受着艺术带来的精神滋养:他学会了对生活充满热爱、学会了用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美,为无处不在的生活诗意所感动,他把自己的感受凝于色彩和线条交织的画笔,用那绚烂而又充满激情的色彩展现大千世界,向无数观众传递他所汲取到的美好与力量。
在马刚看来,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与释放,通过艺术对世界的呈现,涵盖不同时代、地域风貌、生活风俗,通过对绘画的认识,拓展了认知的边界。他坚信,人需要艺术。“艺术充满创意和想象,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能激发人的思维,启发人们突破常规,思考新的可能。”马刚笑言,艺术审美的培养,也能让人们从生活中的建筑、音乐到日常用品等,感受到艺术带来美的享受,体味“人间值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连接人类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桥梁,我将不断探索。”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文/图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