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前|从“震泽学派”到《了凡四训》 谈“心学”在吴江地区的传承

从“震泽学派”到《了凡四训》
谈“心学”在吴江地区的传承
□ 俞前
震泽学派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思想家王蘋所创立的学派。王蘋(1082—1153),字信伯,福清龙山(今福建福清市)人,随父亲迁至吴江震泽镇,在震泽讲学,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故称其所创学派为“震泽学派”。
王蘋父亲王仲举,幼时即将王蘋过继给伯父王伯起。王伯起也是个非凡人物,打开百度,可查得如下资料:
王伯起,仁缋玄孙也。少游京师,授经于王安石,学文于曾巩。枢密曾孝宽闻其贤,延而馆之,奏授将仕郎,试国子监簿。以假承务郎授严州教授,力辞不就。解官归,自号酉室先生。一时名人若江公望、陈複皆与为友。
王蘋从小在王伯起身边耳濡目染,学业多受名人点拨。后来王伯起又将王蘋推荐到洛阳,向哲学名流程颐求学。
北宋时有名的“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北宋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王蘋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再传弟子,北宋理学家程颐的门人。
与王蘋一起同学的杨时是北宋有名的哲学家。王蘋又以同门后辈的身份,向杨时学习,直接得到杨时的教诲。王蘋的诗文、理学大有长进,有这一评价:“师门后来成就者,惟信伯(王蘋)也。”
南宋绍兴四年(1134)时,宋高宗驻跸平江(今苏州),王蘋跟着父亲迁到了平江。平江守臣孙祐向丞相赵鼎推荐王蘋,赵鼎向高宗保奏了王蘋。高宗便召王蘋进见,并询问其有何治国之道。高宗喜其直率,且又满腹经纶,授王蘋为右迪功郎,赐进士出身,后又加秘书省正字兼史馆校勘。王蘋累官至左朝奉郎、常州通判等。因从子王谊触犯秦桧,受牵连而被罢官,回到福清海口龙江书院讲学。当时有陈长方、杨邦弼两个学生跟着他。
后为避战乱,王蘋父亲举家迁到了吴江震泽镇,王蘋也随之迁居震泽。陈长方、杨邦弼也跟着王蘋来到震泽镇。
王蘋到了震泽镇,居通儒堂。道光《震泽镇志》载:
通儒堂,在通泰桥东,左朝奉郎王蘋所居,以(宋)高宗目为通儒故名。
王蘋在震泽传“洛学”于吴中,学者纷纷前来求教,因而形成“震泽学派”。
震泽学派主要传播二程学说,对程颢“心”“性”学说有所发展,观点与和靖学派尹焞相近,把学问分为“帝王之学”和“世儒之学”。王蘋论“心”道:“人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盛德大业皆由此而成,故欲传尧舜禹汤文武之道,扩充是心焉耳。”
王蘋弟子不少,著名者有:陈长方、陈少方、杨邦弼、章宪、周宪、范如圭、曾几、陆景端、施庭先、宋宜之、曾逮、方翕、林光朝、陆九渊等。
震泽学派主要著作有王蘋《论语集解》(未成而卒)和《周易传》《王蘋著作集》,陈长方《步里客谈》《尚书传》《春秋传》,章宪《复轩集》,曾逮《习庵集》等。
王蘋的弟子中,以陆九渊最为有名。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是南宋大臣、哲学家。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认为:
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居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
这就是说,陆九渊思想乃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蘋、林季仲、张九成、林光朝发展而来。
王蘋、陈长方、杨邦弼成了当时的名儒,他们也成了震泽人的骄傲。
后来曾为南康军白鹿洞书院山长的沈义甫,称王蘋、陈长方、杨邦弼为“三贤”,并在震泽建“三贤祠”以纪念。道光《震泽镇志》记载:
三贤祠,祀宋王蘋、陈长方、杨邦弼。在普济寺东,旧在镇西,宋宝祐元年里人沈义甫建,元世祖至元中设教谕以主祠事。
震泽古八景之一“康庄别墅”中原有范蠡、陆龟蒙、王蘋、陈长方、杨邦弼、陆十七、沈义甫、杨绍云、张源等九贤遗像。
到了明清之际,震泽镇又出了两位学人:一位是以道融儒佛,主张“天地一气”的自然观,“道无邪正”的政治道德辩证法,“学道贵化”的认识论和“治人者非必儒术”的经世思想的庄元臣;一位是与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等一起讲授“濂洛之学”的民间天文学家王锡阐(晓庵)。柳亚子先生在为震泽育英中学撰写的校歌中有两句歌词,“王蘋而后王晓庵,讲学持躬两卓绝”,揭示了震泽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也让我们看到了王蘋等人当年对震泽百姓教化发挥的巨大作用。
宋明两代“心学”,陆九渊为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陆九渊对孟子特别推崇,他的学说来源于王蘋,而王蘋的学说来源于程颐。作为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学者,程颐对孟子自然也是崇拜有加,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个人”“践履工夫”等,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上承孔孟,下启王守仁(阳明),形成“陆王学派”。
从陆九渊到王守仁,其中还有几个传承人:吴与弼、陈献章、娄谅。
吴与弼是崇仁学派的创立者、明代理学之开山,其“心说”更接近于陆九渊的观念,学术观应当是遵奉陆九渊的思想,这也正是后世将其认定为王阳明学说之源头的理论依据。吴与弼的门人弟子中,最被人称道的就是陈献章(石斋)、胡居仁(敬斋)与娄谅三人。
吴与弼的学问传给了陈献章。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是与王阳明并称“明代心学两大代表人物”的思想家。学术界习惯把陈白沙定位为明代心学的开端,是陆九渊和王阳明之间承前启后式的心学宗师。陆九渊与陈献章、陈献章与王阳明之间虽不存在直接的关联,但在学术上他们都基于同样的思想根基。
陈献章的学说传到王阳明这里,其中有两个中间人物:一个是娄谅,他是陈献章的同学,王阳明的老师;另一个是湛若水,他是陈献章的学生,王阳明的好友。娄谅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学生当中,成就最高的是王阳明。湛若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儒,在王阳明学说形成的过程中,湛若水及其师陈献章的学说无疑为之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心学”得以发扬,世称“陆王学派”。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以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而王阳明在陆九渊的思想上,提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理念,终于成为心学之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明代第一名士,他的弟子和追随者无数。最有影响的入室弟子有王畿、冀元亨、钱德洪、徐爱等。王畿后来成了袁黄(了凡)的老师。
王畿是明代思想家,学者称其为“龙溪先生”,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王畿试礼部不第,闻听王守仁回绍兴稽山书院讲学,就返乡受业,后协助王阳明指导后学,当时有“教授师”之称,是王阳明最赏识弟子之一。明朝另一位重要思想家、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袁黄(了凡)便是王畿的学生。
袁了凡,初名表,后改名黄,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称之。他的《了凡四训》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袁了凡的先祖因“靖难之役”受到牵连,四处奔走逃亡,后入吴江籍。袁了凡出生于嘉善,罢官后定居于吴江芦墟赵田,完成了《了凡四训》。袁了凡的父亲袁仁,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王畿等在学问上有交往。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34岁的袁了凡游绍兴,拜王畿为师。
袁了凡作为王畿的及门弟子,在思想上也是阳明后学的一分子,有人认为袁了凡是继王阳明之后的又一位心学大师。
从“震泽学派”到《了凡四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心学传承脉络。有趣的是,“震泽学派”的创始人王蘋和《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虽都不是吴江人,但都落户吴江,在吴江著书立说,最后在吴江度过了晚年。
我又想到了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南怀瑾2006年移居吴江庙港并在庙港创建“太湖大学堂”,2012年9月29日在太湖大学堂去世。
从王蘋到袁了凡再到南怀瑾,这三位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影响的大家,人生的归宿都在吴江,历史似乎是在告诉人们,吴江是块乐居之地,是个学术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