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理工举办第二届曙光科学节,17名学生与院士级顶尖科学家同台演讲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张吟越
去年12月,深圳理工大学首届曙光科学节以“最强大脑”碰撞“最燃表达”,26名大一学生上台作学术报告,让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曙光书院前荣誉院长李国杰院士笑谈“后继有人”!
4月26日,深圳理工大学第二届曙光科学节暨科普大赛如期而至。17名学生作学术报告,以“5分钟演讲+2分钟自由问答”的形式,讲述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航天科技、神经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与发现。其中,15名大一学生站上学术舞台,展示“00后”科研新军在科研创新与科学传播上的潜力。

大一学生王照暄以《小鼠模型在抑郁症研究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了她参与抑郁症研究的经历。在一个多学期以来的科研实践中,她已经加入了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韩明虎的实验室,开始参与神经科学研究,目前主要学习神经科学科研基础技术,包括抑郁小鼠建模、电生理及灌流等。“小鼠模型在抑郁症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助力发现了新靶点,像肠道菌群与抑郁的关系;还使药物研发提速,模型使用后成功率提升40%。”王照暄侃侃而谈。
大一学生胡子豪以《肿瘤治疗新方法:把肿瘤变成“猪肉”》为题,针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这一核心难题作报告。他着重介绍了一项发表于《细胞》的突破性研究,“该研究通过工程改造新城疫病毒(NDV)并引入猪源性α-Gal基因,使其感染肿瘤细胞后触发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实现‘伪装识别—原位清除’,为系统性溶瘤病毒治疗打开新路径,也为‘利用先天免疫记忆重新编程肿瘤识别’提供了可行方案。”胡子豪介绍道。
硕士生程思博以《穿上未来:我与上肢外骨骼的进化》为题,剖析了上肢外骨骼系统的研发历程,分享了如何巧妙地将机械结构与人体动态高度匹配,达成自然流畅的人机协同。同时,他结合自身在可穿戴机器人系统、康复工程与工业辅具领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探讨了轻量化、便携性与功能性之间的工程挑战与创新路径。通过实际项目案例与技术实现细节,他带领大家一起思考未来人机融合技术的应用边界与发展走向,尽显科研新锐的风采。
此外,李之城、蔡相宜、徐晨溪、谭佳湲、曾梓轩、蒋弘毅、张恒、梁进杰、刘耀昊、谢美怡、杨迦淇、杨晓东、曾灏乾和洪宇聪同学围绕认知神经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生物医学创新、工程技术等方向,分别作精彩报告。
活动上,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回顾了首届曙光科学节的精彩瞬间,表示在本次大赛中,17名学生与院士级顶尖科学家同台演讲,这无疑是学习和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最佳实践。他指出,社区大众评审的参与是深圳理工“无边界的大学”理念的实践,并表示学校要与周边的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要素紧密联动、共生共赢。
朱迪俭认为,科普是创新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关键途径。他希望同学们以此大赛为契机,勇攀科学高峰,在实践中锤炼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用智慧和行动诠释科学家精神与特区精神的融合。
本次活动还邀请学术大咖与同学们分享交流。深圳理工大学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院长康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国家科学院等七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籍院士。当天,康乐邀请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尹烨来到现场,为同学们作科技前沿分享。“尹烨博士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他还是一名多产的科普作家,我每年都会收到他寄来的一包书,不是一包同样的书,而是他写的不同的科普作品。”康乐谈笑风生地介绍尹烨。
尹烨以《奇点将至,再来一次:硅基涌现智能,碳基接近永生》为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未来图景。面对“10年内大幅提高人类寿命”“寿命可能延长至150岁”的乐观主义宣言,尹烨以一句“对不起,您把生命想简单了”抛出疑问。他援引E.O.威尔逊的经典论断,直指科技发展与人类认知的深层矛盾。
“科学的新方向往往由新工具推动,而非新概念。”尹烨指出,“科学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科学革命’实现范式演进,现在人类正站在第五范式的门槛——‘基于AI的自学习系统,通过遍历性计算探索复杂系统的高维暗知识’。”尹烨介绍了华大基因借助人工智能力量进行的创新探索,展现了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谈及科研精神,尹烨认为创新需要勇气和决心,并鼓励同学们选择热爱的事业,“人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别人问我,你每天工作多久?我说我工作吗?我的工作生活好像都是我的兴趣。”
最后,尹烨着重对学生们说,“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他呼吁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要怀有敬畏之心,注意科学伦理,让科技更有温度。这也和深圳理工强文崇艺的理念高度契合。

生命健康学院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作《我的科研路》主旨演讲。王玉田是山东泰安人,他的科研之路与国家时代发展紧紧交织: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尽管放弃了做飞行员的机会,但这段经历强健了体魄、让他深知农民疾苦,也为日后科研增添了动力,“如果再选一次,我还是要选择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后,他进入山东医学院,看到患者的痛苦,他决心研究中枢神经,探索疾病机制、开发药物:读硕士期间,他克服国内研究设备匮乏的困难,取得成果并发表文章。
为进一步探索,王玉田前往国外深造,学术道路不断攀升,成果发表于顶尖期刊,还成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他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参与组建多家制药公司,研发的药物在中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面取得进展。谈及成为科学家的要素,王玉田强调,“首先是诚实,所有研究都要诚实”;目标设定要合理,“否则容易让人受挫”;还要具备扎实功底,坚持自律,勇于自由想象,保持独立性和挑战性,“看文章要挑毛病,这样才能找到突破点”。
培养学生不仅要培养其学术自信,更要培养其“让科学走向大众”的表达能力。深圳理工大学曙光书院辅导师任桃杉认为,“书院不仅是文化社区,还是学术社区,从学术大咖的主旨演讲到学生主导的科普实践,可以营造多元交融的学术生态。科学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让青年学子在传播科学知识中理解科学家的使命:用探索照亮未知,以责任回应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比赛邀请了参与打造多条爆款科普视频的深圳天气主播周禹和B站知名科普类UP主“老奇好好奇”加入评审团,参与优秀作品的评选。此外,还有25位“不一般”的大众评审,包含深圳理工在校师生、周边社区居民及社区内的企事业员工。多元化的评审构成从不同视角为学生的报告提供反馈与建议,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与参与度,打造“科学破圈”的新范式。
经过激烈的角逐与严谨的评审,本届曙光科学节暨科普大赛决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和“最受观众喜爱科普能手奖”7名。
据悉,深圳理工大学每学期都将举办一次曙光科学节,持续打造 “学术萌新”的成长舞台。从初入校园的迷茫新生,到从容分享前沿成果的“学术发言人”,曙光科学节不仅见证了他们表达能力的蜕变,也见证着年轻科研力量的茁壮成长。
(图片由深圳理工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