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听,两位“宝藏姥姥”背后的硬核故事

4月9日,半岛全媒体独家报道了青岛三个家庭跨越19年书写人间大爱的故事,在各大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和点赞。19年前,范庆芳、李萍两位老人一次次带头救助小杨帆的感人场景,重新回到许多市民的记忆中。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这两位老人身上都“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硬核故事—— 一位甘当“拓荒人”,在开发区带领企业扭亏为盈,退休后还组建了一支上百人的歌友团,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位曾扎根边疆从教三十多年,退休后做了一名“好学员”,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她们的故事历久弥新。

半岛报道
两年没歇周末,企业起死回生
“我说话快,说慢了就忘事……”19年过去,78岁的李萍依然像当年一样心直口快。说话大嗓门、做事雷厉风行,李萍总是给人留下精力充沛的印象。也正是这种性格,让李萍在年轻时就是一名不服输的女强人。
来青岛之前,李萍曾参加核工业建设。工作期间,她尽职尽责,做什么事都积极主动,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每次单位有劳动任务时,她总是不惧条件差、生活不便等问题,主动报名参加。在李萍家中采访时,记者看到两枚“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当年,我和爱人李永令是同事。去年,我们都收到了纪念章。”李萍说。

李萍热爱生活,在阳台养了很多花。
1987年,李萍跟随丈夫调回到青岛。她回忆,当时开发区还处于建设初期,到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他们一家最初住在招待所里,后来才找到住处安了家。在这片热土上,她和丈夫成了最早的拓荒人之一。
1998年,李萍被选派到一合资企业任副总经理。“这家企业主要生产塑料制品,当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领导希望我去想办法挽救企业。”李萍回忆,刚上任时,企业里的人也觉得她不会干好。但是在她和大伙的努力下,企业连续两年盈利。
李萍说,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辛苦的付出。“干了两年几乎没歇过礼拜天,一到礼拜天就给员工蒸包子、包饺子。”集装箱来了,她动员职工们自己接卸,运费大大压缩。
记者采访得知,李萍在该企业工作两年,因成绩突出,带领员工共同努力,使企业扭亏为盈,先后荣获“开发区巾帼十佳”“山东省优秀女职工”等荣誉称号,并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被青岛市委组织部评为“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

陈美英送的鱼挂件,李萍在家中挂了多年。
退休后组建起百人歌友团
2002年,李萍退休。2004年,闲不住的她走进老年大学,并与范庆芳相识。“那是我退休后第一次走进老年大学声乐班,范大姐坐在最后一排,她热情地招呼我,让我坐在她的身边。课间休息的时候,范大姐说她来自新疆塔城,我告诉她青海西宁是我的第二故乡,顿时我们的距离就拉近了,我们住的小区就隔了一条街,之后我们就像姐妹一样。”李萍说,2006年发起救助小杨帆的行动后,她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2007年,60岁的李萍在开发区组建了一支“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友团,由退休职工和外来居住人员组成。“冬天一般不活动,到了四五月份就开始了。一般情况下,礼拜二上午在文体中心唱歌,礼拜四下午舞蹈队活动,礼拜六在公园里头。到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假日,我们都有大型演出。”

多年来,李萍带领大家常年活跃在公园、社区、广场、军营等地,为百姓送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歌友团以红歌、老歌为主旋律,周边群众称她们是一支最正能量、最草根、最接地气旳团队。“最多的时候,人员达到一百五六十人,乐队就有三四十人。”李萍经常带领歌友团参加大型演出和公益活动,得到区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赞扬,她和团队不仅获奖多多,还获评“社区文化带头人”。
歌友团的很多歌友都知道李萍 “以德报怨“的故事,大家以她为榜样,做出很多暖心事。“我们团队有个董大姐,一次坐车期间突发脑出血,歌友们知道后,将近两年的时间,歌友团成员每个礼拜四都有两个人过去看望照顾,给她包馄饨、水饺,送去水果,还有给她演节目的。当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都说,你们怎么都这么好。我就说,我们是一个团队。董大姐从疗养院回家后,我们歌友团继续照顾,经常给她做饭洗衣。”李萍回忆道。
在自家的阳台上,李萍养了各种各样的花卉,阳光洒下,分外美丽。“我是当年小杨帆爱心救助事件的亲历者,能有机会再讲这个故事,很难得,希望这份爱能一直延续下去,影响更多的人。”李萍说。

李萍带领歌友团积极参加活动获表彰。
骑单车“跑出”一栋教学楼
“妈妈生前是一个特别敬业、有爱的人,她一辈子献给了教育事业,一生桃李满天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讲起妈妈的故事,范庆芳老人的小女儿石蓉沅又一次泪目。
范庆芳老家是新疆塔城,在塔城第五小学工作了一辈子。“妈妈1960年开始工作,到新疆大学进修了一年,回到学校后一开始担任教导主任,之后又担任校长,一直在教育一线。”石蓉沅至今记得,妈妈做工作是超过百分之百的付出,全校每年期中期末考试的卷子,都是她用最古老的打印机打出来,虽然非常费眼睛,但是她从不叫苦。
1986年前后,范庆芳看到学校的教室太破旧,就想给孩子改善学习环境,盖一栋三层的教学楼。“我妈妈作为校长,她骑着一辆自行车,不怕辛苦,到处跑工程队、跑砖、跑水泥、跑政府申请资金。这是塔城第一座教学大楼,为了保质保量建成,妈妈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石蓉沅说,她至今都还记得妈妈当年四处奔波的身影。

“我是1985年去北京上大学,1986年回来探亲的时候,到工地上看妈妈,当时教学楼已经打好地基,正在搭架子,我还戴着安全帽和妈妈在楼前合影,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范庆芳的大女儿石红回忆道。
1993年,为教育事业操劳了三十多年的范庆芳退休了。1995年,她和老伴一起去美国看望大女儿石红。回国返回新疆途中,范庆芳与老伴顺道来青岛开发区看望自己的弟弟,就此与青岛结缘。“虽然当时开发区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妈妈和爸爸觉得环境很不错,与美国旧金山很像,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居。”石蓉沅告诉记者。
工作时是好校长,退休后是好学生。来到青岛开发区生活后,为了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范庆芳到开发区老年大学报名学习。她将工作时的拼劲用到了学习上,事事都要做到最好。
在诗词鉴赏班,她进步很快,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作为老年大学声乐班班长,范庆芳带领同学们参与合唱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她带动同学们刻苦训练,认真琢磨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表情,她和同学们多次获奖。“妈妈还报了国画班,在老师们的指点下,零基础的她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石蓉沅告诉记者,时至今日,家中还保存着妈妈的书画作品,而且妈妈还出版了一本名为《芳华》的诗集。
“妈妈虽然上了年纪,但是她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非常融洽。当时电脑普及后,妈妈还给我发微信,说自己要学电脑。妈妈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值得我们学习。”大女儿石红说。

让大爱精神传承下去
2020年4月13日,在亲朋好友们无限悲痛和惋惜中,范庆芳老人离世,享年82岁。“今年是母亲去世五周年,清明假期,我们三兄妹赶回青岛,共同缅怀母亲。这次,我们和当年小杨帆爱心救助事件当事人重聚,不仅是一个怀念,更是一个善意的接力。”范庆芳的儿子石志为说。

当年去中央电视台参加节目合影留念。
救助小杨帆的故事发生时,石蓉沅的儿子王睿翀刚刚4岁。现在的他,已经长成了1.86米的帅小伙,在青岛一家教育机构担任声乐艺术老师。说起当年的情况,他仍有印象。“当时,我被扣在气蹦床底下,姥姥去救我,结果被砸伤了。姥姥了解到小杨帆患白血病的事后,也很受触动,不仅没有要赔偿,反而给小杨帆捐款,还为后续的爱心捐助出了很多力。这件事一直打动着我,这些年,我一直在向姥姥学习。”王睿翀说。


当年参加央视节目照片
“当年救助小杨帆这件事的发生是偶然的,但是范大姐和李大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必然的。她们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正能量,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无私奉献。退休后,她们的本色没有变,她们都是老党员,这是她们长期受党的教育的结果,是她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她们牢记着好好为人民服务,她们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对得起他们的家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风范。正是这种不忘初心,让她们感动了青岛,成了大家心中的青岛好人。”作为范庆芳和李萍的好友,黄岛区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西海岸新区老年大学原顾问吕振西告诉记者。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 刘文 郑成海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