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青春 向未来——‌第40届省青少年科创大赛在岚落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14:00    

福建日报4月14日报道(张哲昊 高林莎/文 江信恒/图)比脑力、拼创意、秀绝技!13日,为期3天的‌第4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平潭落幕。比赛期间,400多名热爱科学的学生、科技辅导员齐聚岚岛,追逐科创梦想。

如何用废弃的金门高粱酒糟快速自制清洁用品?基于北斗守护技术,一款智慧安全头盔能让骑行更安全……这些奇思妙想均来自这场科技大PK,选手们带着各自的创新成果同台竞技,展现青春风采,碰撞灵感与智慧的火花。

何致远(右)正在展示作品。

展示创新成果

以“创新·体验·成长”为主题,本次比赛分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两大板块。经初评,合计223个创新项目一路过关斩将闯入终评。

“飞行棋盘”交通系统、记录用眼行为“治未病”的智能眼镜、卫生间臭气“杀手”……在项目展示环节,一个个设计实用又不失想象力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选手们积极为作品吆喝,现场热闹极了。

记者发现,本次大赛作品可谓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涉及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物科技等领域,涵盖了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其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更是成为一股热潮,充分展现了选手们对前沿科技的关注。

“好酷!能不能介绍下你们学校有啥特色?”在展厅一隅,一个身着校服的机器人轻松完成了问好、敬礼、回答问题等一系列指令,吸引许多学生驻足交流。

这个“显眼包”,是龙岩市永定区城南小学团队开发制作的校园AI语音助手“童童”,其主要功能是给校园访客提供指引服务。“‘童童’能根据指令作出反应,这奥秘就在于语音识别模块。团队的孩子们学习编程已经有三年了,他们先是根据构思进行编程,再写入小模块中,赋予机器人‘生命力’。”领队老师钟利昌介绍道。

不只是智能机器人,参赛作品中,还有不少项目生动体现了参赛者所在地域的人文特色。

宁德霞浦县溪南中心小学的雷雨萱、高卓琳、邓海欣穿上畲族服装,戴上传统头饰,把自己设计的畲族文创产品带到现场,向大家展示畲服之美。作为畲族人,雷雨萱对畲服文化情有独钟,此次她和队友不仅形成了保护畲服文化的调研报告,还打造了畲服文化推广数字展台,吸引了不少人“打卡”体验。

经过激烈角逐,本届大赛共决出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一、二、三等奖307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作品一、二、三等奖91项,并评选出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省科协主席奖等奖项。

凭借出色的展示、答辩表现,来自泉州市晋江一中的柯恺峥将赛事最高奖——省科协主席奖收入囊中,未来还将代表福建参加全国比赛。他的参赛项目“小安”盒子,是一款基于信息交互技术开发的路面塌方警示仪,目的是护航车辆驾乘的安全,其实用性令人眼前一亮。“此次能够获得大奖深感荣幸,比赛过程中也交到了很多新朋友,收获颇丰。”柯恺峥说,自己热衷于思考和实践的过程,相信梦想终会在不懈的追求中实现。

前来参观的学生和校园AI语音助手“童童”互动。

激发科创热情

除了紧张激烈的竞赛环节,本次大赛期间,还举办了闽台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活动、少年科学工坊等配套活动,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科学视野。

在“学长创新说”环节,往届大赛的3名获奖选手代表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分享科研经验、备赛心得与成长故事,气氛十分活跃。

作为“返场嘉宾”,第32届赛事一等奖获得者、莆田二中物理教师郑哲音对大家的参赛热情印象深刻,她勉励孩子们要像保护火种一样守护自己的好奇心,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让人不舒服、不便利、不顺手的痛点。

来自平潭一中的何致远直言,他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校园生活。有一次劳动课,何致远在照料农作物时发现,浇水、调控温度等简单环节仍需手动操作,十分烦琐。这令他产生了一个想法:打造一套成本可控、操作友好、功能实用的解决方案,让农田实现更高效管理。

很快,借助低成本且易上手的开源控制板,何致远研发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小规模农田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凭借“基于Micro:Bit控制的智耕农场系统”项目,他一举斩获青少年科技创新作品一等奖等三项大奖。“目前系统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学习知识,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整体实用性。”在何致远心中,科创的种子已然生根发芽。

像何致远这样热爱科学的少年还有很多。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40届,持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步构建起科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在大赛的影响下,每年超3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累计选送500多名选手参加全国比赛,7名选手荣获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

那么,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持续激发科创“幼苗”的创造力?

在本次大赛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看来,如今学生参赛作品的质量水平越来越高,“脑洞”越来越大,这说明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具有无穷潜力。“只要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点燃他们对科技的热情,相信他们能在科创道路上健康成长。”话语间,谢华安深以为盼。

来源:福建日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