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天府新视界丨用高铁托起“它友好”,可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7:50:00    

每年“五一”都会上演一场抢座大战,但今年的主角,除了归心似箭的旅客,还多了一群特殊的“乘客”。它们的“高铁首秀”,还请多多关照。

去年5月,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推出《铁路旅客高铁宠物运输调查问卷》,广泛收集民意。一年之后,京沪高铁部分车次开启高铁宠物托运服务试点。4月10日,宠物托运第一单正式开单,两只狗、一只猫和主人同时上车、同步到达,一起出行。就此,“带着宠物坐高铁”的讨论,终于成为现实。

为何会关注高铁宠物运输?

超越“动物”范畴的宠物,已经成为家庭意义上的重要一员。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4年我国城镇养宠人口达到7689万人,仅宠物犬和宠物猫的数量便达到了1.24亿只。宠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逐渐从“看家护院”的功能性角色转变为具有情感陪伴价值的“家庭成员”。人们在养宠过程中更加关注宠物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愿意为了改善宠物生活质量而付费。

高铁试点宠物托运,令“带宠出行”有了新解法。对“铲屎官”而言,节假日返乡、长途旅行时,如何安置宠物成了难题——自驾条件有限,寄养费用高昂,包车成本不菲,航空托运手续繁琐,而高铁的准时、稳定、高效,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对于跨城搬迁、节假日返乡等场景,高铁的时效性和稳定性更具优势。2024年5月,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在回应中称,近年来,旅客关于高铁能否提供宠物运输服务的咨询越来越多。

这是4月10日拍摄的高铁专用宠物运输箱,箱子自带空气循环系统、含氧量和温湿度监测及降噪、除味等功能 图据新华社

表面看,这只是高铁服务的一次“微调”,实则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型——从“效率优先”转向“价值包容”,从“满足大多数”到“兼顾个性化”。

精准定位,商业逻辑清晰。京沪高铁部分车次试点宠物托运并非偶然。这条“黄金线”串联起全国宠物主最集中的城市群,市场需求旺盛。铁路部门采用“隔离运输、人宠分开、专人看护”三大原则,既保障旅客舒适度,又降低运营风险。定价上,相较于航空公司“宠物进客舱”单程1399元的高价,高铁托运更具吸引力,潜在市场空间广阔。

服务升级,从“速度”到“温度”。中国高铁的进化,从未止步于“准时到达”。2017年推出“自主选座”,打破“随机分配”传统;2020年增设“静音车厢”,回应公众对安静环境的需求;近年来,“高铁外卖”“遗失物品快递送回”“银发旅游专列”等创新服务层出不穷。如今试点宠物托运,则是直面养宠人群的痛点,让“中国速度”更有人情味。

城市友好,从“排斥”到“包容”。过去,《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将宠物与“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并列;如今,高铁、航空、公交系统纷纷向“毛孩子”敞开怀抱。广州开通“宠物猫巴士专线”,多地商场、餐厅贴上“宠物友好”标签。这种转变,不仅是服务升级,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缩影——尊重多元需求,传递情绪价值。

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中国高铁的版图在扩大;从“送餐到座”到“宠物随行”,服务的深度也在延伸。

宠物托运,并非简单“开绿灯”即可。公共服务与个性需求,必在这个“五一”期间争抢话筒。铁路部门只有在“大同”与“小异”的平衡拿捏中,用科学预案化解争议,才能对齐公众化与分众化服务颗粒度,让“共享出行”不变成“矛盾导火索”。

“技术赋能”不能止于“硬件升级”,需构建全链条的“安心屏障”。为解决密闭车厢内宠物飞毛、气味、叫声等问题,我国自主研发了自带空气循环、含氧量和温湿度监测、降噪、除味等功能的高铁专用宠物运输箱。然而,运输箱的这些升级似乎还未能完全消解“铲屎官”们的爱宠焦虑。只有当“科技温度”与“生命体征”在运输箱内同频共振,公共服务才能真正实现从“物理隔离”到“心理安抚”的跨越。

“动态规则”不应是“单向约束”,需寻求双向奔赴的“最大公约数”。当“恐宠族”购票时自主勾选“远离宠物车厢”,当“铲屎官”签署《文明托运承诺书》并缴纳行为保证金,这种“权利让渡”与“义务承担”的契约精神,方能筑牢公共出行的信任基石。毕竟,文明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克制,而是共识催生的自觉。

从“听到”呼声到“听懂”呼声,从隔着窗口链接到落地服务,公共服务从“冰冷制度”走向“人性温度”,这背后是“宠”物,也是“宠”你。

自主选座、静音车厢、高铁外卖,以及铁路12306后台激增的宠物托运搜索词,都在印证着公共服务与个性需求并非博弈,用更有温度的姿态践行“办好事”的初心,值得充分肯定。

高铁的速度也承载文明的厚度,那么,用高铁托起“它友好”,可好?

本期话题

坐高铁带宠物出行,你打算体验一下吗?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