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观察|重庆机器人产业如何 “智造” 突围

央视《焦点访谈》截图
“重庆造”机器狗“哮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吸粉无数;长安汽车数智工厂的多个工位,国产机器人首次批量“上岗”;永川的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科研基地,重庆首款山地采茶机器人每2秒就采摘一片茶叶;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也迎来全国首批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
重庆,正刮起一场强劲的“机器人产业旋风”。
竞逐机器人产业始于14年前
重庆对机器人产业的竞逐,始于14年前。
相较于北上广深杭,重庆作为传统汽车、电子产品的制造重镇,从制造向“智造”的进发,更像一个“孤勇者”。

2011年,面对日益激增的工业机器人需求,重庆紧锣密鼓对机器人产业“排兵布阵”。
从截至2009年总销量仅500台工业机器人,到2013年一年销量超过了2200台,重庆一跃成为全国机器人需求第一的城市。
对此,2013年,重庆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宣布“决定把机器人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2013年底,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落户两江新区。一年之后,重庆华数出产的工业机器人就实现了批量化上市。
2015年起,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机器人厂商中的日本川崎、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相继落户重庆两江新区。此外,国评中心、海浦洛等国内机器人“大个子”也纷纷抢滩于此。
这是对重庆市场潜力的认可,也成了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2021年,重庆市再次加码机器人产业发展,印发《重庆市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突破800亿元,以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检测认证为重点领域,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重庆市机器人产量突破6万套,全产业链产值超370亿元。

坐拥“科技+产业”家底
重庆的机器人产业版图,藏着“丰厚”的家底。
AI及机器人产业,是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当中的18个“新星”产业集群之一。
华数的工业协作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02毫米,甚至不足头发丝直径1/2,其自主研发率能达80%;川崎的机械臂负载能力突破800公斤,能轻松搬运汽车发动机;位于两江新区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作为西部唯一一家国家级机器人检测认证机构,涵盖测试项目已超过500项……这些“硬核实力”背后,重庆已打造了具有300多家产业链企业和31个研发平台组成的生态圈,涵盖研发、整机制造、检测、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人才培训和应用服务的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
从重庆大学的嘉陵江实验室搞具身智能研发,到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鼓捣电子皮肤传感器,甚至是算力这种底层支撑,也有华为智算中心和博拉智算这样能够同时训练50万台机器人的“选手”存在。这放在全国都是“顶配”级别。
在重庆,自主研发机器人力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机器人离线示教软件、喷涂、焊接、磨抛等工艺软件包,开发出喷涂机器人、磨抛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医用机器人、咨询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各类机器人在汽摩、3C、船舶、食品、医药、石化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即便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方兴未艾的人形机器人,重庆也具备良好基础。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教授蒲灿介绍,重庆工业门类齐全,在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可落地的应用场景。
重庆鲁班机器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一台具身人形机器人需要数百个零部件。以他们的LB-1具身人形机器人来说,就有80余个自由度。这意味着需要80个电机和80个减速机。其他零部件需求更多。而这些技术和产品,重庆本地几乎都能找到。
瞄准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重庆,具身智能机器人这股“旋风”正愈吹愈烈。
今年2月份,重庆七部门携手推出《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政策措施》。
近日,长安汽车发布《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供应商公开寻源公告》,宣布将研发人形机器人,重点突破驱动、动态控制、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这次长安汽车招供应商,明显是想加快转型,从造车转向智能生态。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接受上游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汽车正演变为具有多功能属性的可进化智能汽车机器人。“新汽车”中的自动驾驶、传感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不少共通之处,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将率先进入长安汽车的生产车间。
紧接着,《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第一批)》正式发布,首批12个项目中,“具身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与运营”位列榜首,标志着重庆将建设全国首个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开源社区。
重庆市经信委发布2025年度32个“机器人+”应用场景,涵盖制造业、农业、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所涉机器人类型包括分拣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展现出“重庆造”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创新能力。
可以预见,当自动驾驶技术的激光雷达装在机器人上,成了环境感知神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改良后,机器人续航直接翻倍……重庆种种工业应用场景与机器人产业的“同频共振”,将让重庆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当机器人在春晚舞台上“转手绢”,到后来完成前空翻、侧空翻、回旋踢等等这些“特技”,走进数智工厂、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这场产业变革可能比我们的想象来得更快、更猛烈!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长安汽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