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猴百科 手机版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界地球日丨让更多的“粮田”变“良田”!探访重庆“沃土工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1 10:12:00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

重庆梁平素有“渝东粮仓”的美誉。“藏粮于地”是大国“粮”策,如何让更多的“粮田”变“良田”?4月18日,在世界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上游新闻记者走进重庆梁平区铁门乡,实地探访当地正在实施的示范性“沃土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后的千亩良田。

一增一降

千亩良田“以亩均论英雄”

铁门乡长塘村核心区庙坝,是梁平高山优质水稻的主要产地。上千亩的基地里,水稻和油菜的翠绿连成一片,尽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后,可利用的面积变多了,每亩地能增产300斤粮食。”已在庙坝深耕多年的梁平区瑞丰米业种植公司现场负责人何显华告诉记者,公司在当地流转了上千亩地,以水稻、油菜种植为主。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前,因耕作条件差、耕作成本高,该公司在当地只流转了300多亩地,现在流转的地增多了,亩均生产成本却降了不少,且米因品质好而价更高——价格卖到了8元/斤。

这“一增一降”成就“以亩均论英雄”,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优产效应。2023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落地铁门乡,梁平区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整治实施方案,将整治区内的田、水、路、林、村统一规划,从土地整理、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等方面共形成25个子项目,整体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政策目标,就是通过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低效园地复垦等各类项目,系统破解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空间布局无序化、生态质量退化等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

长塘村食用菌基地,务工村民正忙着生产菌袋。记者 郭发祥 摄

一套“组合拳”

曾经的“空壳村”大变样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长塘村打出一套“组合拳”,整合智慧灌溉、沟渠整治、产业道路、高标准农田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打造“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的庙坝“千年良田”。由此,散田变整田,薄田变良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安闲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为更好地发挥整治后土地的效益,铁门乡探索“村集体+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集体,再统一向农业生产企业或大户出租。

在长塘村的食用菌基地,工人正忙碌着生产菌袋。基地已利用的十亩地,曾经是一片废弃浅塘。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村里依托土地“无中生有”错位发展新品香菇,成为梁平及周边居民的“菜篮子”。

“前些年还是‘空壳村’,现在布局多项产业,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超过1000万元,仅去年就实现30万元的净利润。”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党总支书记邓大飞说,不管是进村振兴产业的企业,还是流转土地、就近务工的村民,都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汲取到新的获得感。

当地还积极实施美丽宜居示范乡镇建设项目,改造社区场镇居民建筑立面,进行屋顶防漏排危整治,升级改造人行步道,改造路灯等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管理“一张屏”。

一张屏+一本账

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数智“全景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成效来之不易,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以规划为引领协同画好“全景图”,以数智为支撑用好“一张屏”、算好“一本账”。

在铁门乡长塘村党群服务站中心,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显示屏幕上亮出的“账本”一目了然,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闲置农房情况等基础信息。

“这个数字场景综合运用了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建立了全过程数据信息‘一个库’,在规划自然资源数据基础上,集成了各部门乡村管理和工程治理情况数据资源。”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綦勇说。

依托这个数字综合场景,铁门乡建立了整治周期全要素“一本账”,即算好空间账、资源账、生态账、产业账,以便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价耕地保护、空间腾挪、资源盘活、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等整治成效。

在这个基础上,铁门乡构建起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个综合场景”,全景展现了整治蓝图落地成果成效,实现多跨协同、全程覆盖的场景感知研判能力支撑。目前,通过场景化建设投入使用,铁门乡有效优化审查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免了项目重复投资400万元。

“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再是‘背对背’,而是有动态更新的‘一张图’可供参考和决策,资金、人力等要素的配置更高效。”綦勇说,得益于数字化赋能模式的探索,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规划-实施-治理”闭环经验,已获得自然资源部高度肯定。

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后的千亩良田。

一张“成绩单”

为中西部丘陵山区探索特色样本

铁门乡的美丽蝶变是重庆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生动实践。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来,重庆持续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交出一张不错的“成绩单”,走出了一条全要素整治、全过程管理、多目标协同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路径,有效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打造出适合中西部丘陵山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特色样本。

五年来,重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农用地整理近7万亩,新增机械化耕作面积2.3万亩,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5万余亩,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超1200处,腾退盘活低效建设用地近600亩,解决了农村耕地破碎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功能退化等“四化问题”,促进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让项目区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蔡建军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作用,从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强化涉农资金项目整合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领项目,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助推美丽重庆城乡风貌整体大美。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